初春日光鮮亮,雖行人稀疏,姑娘們的衣著早已提前進入了夏季。站在樂善橋頭,觀賞這春日勝景,心下感慨,幾經輾轉,平樂古鎮(zhèn)終于展現(xiàn)在眼前。
古鎮(zhèn)最早其實被稱“平落”,史前蜀王開明氏時期,修水利、興農桑,四面小山之中,自然形成一爿綠色小盆地,因此得名。后人感念此地的悠閑安逸,改“落”為“樂”,更添了幾分雅致和俗世的幸福感受。
所謂“蜀道難,難于上九天”,說的是四川的群山峻嶺阻擋著旅人的腳步。當年的茶馬古道綿延入川,從成都南下,過了平樂后,便正式進入陰森險峻的群山。所以許多行腳商人都要在平樂暫住一宿,整頓車馬,添置糧草,彼此交換貨品,或是去江邊的酒肆繡樓玩樂。獲得片刻休憩之后,再踏上漫漫征程。販賣茶葉的商隊正是其中的重要部分。他們從平樂經瀘定、康定、理塘、巴塘、昌都后,再與馱運著普洱茶的云南商隊會師,然后并肩前行,從拉薩踏入尼泊爾、印度等西域異國。古道之上的兇險和艱難已無需再提,而平樂古鎮(zhèn),也因為了這些歷史淵源,擁有了更為厚重與深沉的底色。
據《尚書·禹貢》記載,大禹治水時,“蔡蒙履平,和夷底績”,通過建造飛沙堰,將穿鎮(zhèn)而過的白沫江分為“內外兩江”,加上本身鎮(zhèn)內的水域,不僅有效防范了頻發(fā)的洪水沖刷,更形成一江分三水的別致格局。公元前150年西漢時期,平樂就已經形成集鎮(zhèn),之后又成為古道重鎮(zhèn),流傳至今,已經超過2000多年。
也許正因為前人的科學治理,以及環(huán)繞群山的護佑,古鎮(zhèn)內許多古時的建筑和文化元素都得以保存。平樂的“九古”早負盛名。我們便以此為線索,逐一尋覓,尋古探幽的趣致俯仰皆得:漫步長街小巷,踩著石板路觸摸古街的年輪;站立樂善橋頭,看古橋之側的小碼頭上渡船搖曳,遙憶當年的繁華景象;坐在千年黃桷下,在古樹的綠蔭中感念前人的栽培;或是信步游走,安然經過古寺、古堰了;更有閑心,可以坐于古戲臺一側的茶館中,喝蓋碗茶,掏個耳朵,聽戲臺上的帝王將相輪番出演,浪花淘盡英雄。
除了這些,平樂還另有一項產業(yè):造紙。宋代《九域志》:載“平落瀕河,水陸通道,市井繁富,紙市尤大?!薄囤鲋葜尽芬灿小俺啥疾菁埌肫铰洹钡恼f法,可見當時平樂的造紙業(yè)早已享譽全國。造紙的材料自是取自附近的金雞谷——那里的竹林同樣是不能不去的幽靜處所,細柔的紙張堆疊起來,通過白沫江水路運抵臨邛鎮(zhèn)南河,然后再以水路出川,銷往各地。
當時的造紙還是一項勞動密集型產業(yè),20多位壯漢聚在倉內,斬竹漂塘、煮徨足火,如此經過六道程序方能完成。其中的“打竹麻”最需要協(xié)作,也最耗費體力,勞動疲累時便要大聲呼喊號子,控制節(jié)奏的同時也是相互鼓勵。“竹麻號子”因此誕生。其演唱風格為“一領眾和”,節(jié)奏鏗鏘、曲調多變,高腔、平腔、連環(huán)扣、銀絲調和扯麻花等風格自由轉換。靜聽古調,便能在這淺淡的時光中,品出許多人生的味道。
今日的平樂古鎮(zhèn)如同一柄被撫拭已久的茶器,在時間打磨中越發(fā)呈現(xiàn)出溫潤的柔光。白沫江畔,茶館與酒吧相得益彰,33條古街如縱橫阡陌,隨意伸展。兩邊的明清土木建筑古意盎然,梁柱檐閣雖已不新,某些細節(jié)也都因腐蛀而露出破敗之態(tài),但這份歷史積淀卻已是別無二處可尋。
藏于古鎮(zhèn)的,還有美味新鮮的四川小吃:奶湯面、缽缽雞、毛血旺、竹筍燒雞、湯白肉……光是聽聽都已按捺不住,誰愿意放棄這大快朵頤的機會?到了夜間,兩岸的彩燈亮起,更增添許多的情思。浸染開來的“川西水鄉(xiāng)”風情,真可謂一幅融古貫今的“清明上河圖”。
第二日特意早起,在初春的晨光中再次站在橋頭,觀賞被晨曦映照的古鎮(zhèn),昔日的熙攘喧嘩,今日的安寧祥和,遠處的茶道滄桑,以及歷史的坎坷綿延,竟都在一片靜謐之中,越發(fā)的清晰起來。
本文節(jié)選自
《平樂:川西古道第一鎮(zhèn)》
作者丨堯耳
原文刊載《普洱》雜志
2016年4月刊
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